1912年1月5日,年僅30歲的北洋大學知名校友法科畢業生中國第一張大學文憑的獲得者王寵惠經孫中山提名,被正式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民國時期,王寵惠一直身居政壇要職,抗戰時期任戰時國家權力中樞(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他是中國第一位海牙國際法庭大法官。在華盛頓會議上為中國成功收回膠濟鐵路和山東主權進行了有理、有力、有節的斗爭;開羅會議上,為中國收回臺灣提供了法律保證。
1946年1月,國民政府決定恢復國立北洋大學。抗戰勝利后,在以杰出校友王寵惠為代表的各界校友的努力下,國立北洋大學終于在天津西沽“復員”。“三工聯理”的學校陸續回到西沽舊址復核。
1936年1月3日,時任陜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向國民政府行政院提議將國立北洋工學院西移至西安,以之為西北地區大學之基本。此前邵力子也曾向行政院建議“請將北平四所大學遷移一所進陜”,用以“作高深之培養”,“應事實上之需要”。此舉可追溯為北洋工學院遷陜辦學的源頭。
1936年1月2日,由北洋工學院學生擔任團長的“平津南下擴大宣傳團”四團從天津出發,沿平漢路南下,深入到農村擴大抗日宣傳。擴大宣傳團由平津學生組成,多為“一二·九”愛國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四團由北洋工學院、河北法商學院組成。
1947年1月1日,北洋大學學生因抗議美軍暴行,會同其他在津院校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選派代表面見時任天津市長遞交抗議書,并向美軍駐津司令部表示抗議。“美國佬滾回家去”、“嚴懲美軍暴徒”的憤怒呼聲震撼津門上空,眾多師生聯合簽名拒絕美國救濟援助。